导读 | 云计算技术是不仅仅是ICT技术的集成整合,也是ICT技术新的业务模式和销售模式,更是形成社会各域细化分工的加速剂。使用ICT技术,无需关注ICT技术本身,更多关注自己负责领域的技术,因为ICT技术的能力和相应资源使得各领域专业人才通过云服务获取更加方便,会让更多领域享受ICT技术带来的红利。 |
国内云计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有云形成了一极多峰的局面。一极是阿里云,多峰是后面的华为云、腾讯云等各家厂商。但在私有云的政企场景及混合云场景,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最终谁能逐鹿中原称霸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是云计算最后一场解放战争,大家要全面进入3.0阶段,并会最终确定国内甚至国际云计算市场整体的格局和市场占比。
基于各家云计算历史基因的不同,分析如下:阿里的业务和云计算策略同亚马逊非常类似,归属电商,其业务弹性和扩张度对敏捷要求非常高,闲置服务器多,而云计算这种模式非常匹配相应的诉求。并且电商业务的购买群众,购买对象物理位置相对集中(诚然,大中城市的女性在淘宝成交应该比较较大)导致数据集中,导致数据设备可以在数据中心集中,为云平台集中建设提供了潜在便利。阿里和AWS都对政企市场很重视,包括AWS推出GovCloud等解决方案,但是各自面临的国内外市场不同,所采取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腾讯和facebook比较像,社交业务和游戏流量全国分布呈现。腾讯大部分数据中心规模应相对较小且数据中心数目多分布在全国各地,结合CDN为客户提供较好服务。
传统业务的淬炼已经使得数据中心在没有云以前,通过自身系统的调用对资源使用率已经很高。而且社交业务带来的广告和游戏收入,已经让腾讯对云的收入基本不敏感,所以对云计算重视度不会太高,甚至Facebook至今都还没有云平台服务对外呈现。
腾讯的云计算排名,影响点在于自身业务如何尽快上腾讯云,自家的狗粮自己先吃,因为从自身业务规模看,腾讯云自身业务就是公有云很大客户,如果其全部上了腾讯云,腾讯云的市场份额就不是这么点数据和排名了。
百度的策略也同样和国外的谷歌很像,最开始对云计算都保持谨慎,因为二者的业务比较稳固,基本是搜索带来的广告收入,可以基于前期的业务规模很好的预估对数据中心设备的需求,弹性可预期,设备闲置率相对可控;这个也应是导致其云计算后期投入的策略的原因。
另外一个要说的是微软,微软作为传统的面向企业的服务商,有大量面向企业的服务经验,以及面向企业的软件经验。其结合自身的服务模式,可谓成功转身云计算,并且在其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SQL Server等软件基础上构建了更多的PAAS和SAAS服务,在跻身公有云排名靠前的同时,私有云线下市场也是有很大的比重,并且产品策略灵活组合,不寄希望于“一招鲜、吃遍天”,这个应该是我们政企云计算市场应该学习的最重要对象。
公有云市场像AWS/AZURE/ALI等出现规模的雪球效应,纵然其他厂商增速比例很高,但是也是很难短时间内持平规模。后续可能还有云计算服务商的黑马,但是需要结合垂直业务优势来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否则很难通过同赛道追赶已有的厂商。
从AWS/Azure/Ali等几家公有云平台可以看出,云平台的基础服务基本没有变化,比如计算除了对计算实例的补充外,基本是新型CPU的支持和容器能力完善;而网络以AWS来说现在VPC、Router53、ELB、CloudFront、Direct Connect、PrivateLink、Transit Gateway、API Gateway和CloudMap等,基本没有新云服务,甚至已有网络云服务的能力调整都较少。存储更是在块存储、对象存储和文件存储上基本定型,在备份等方面能力构建也相对成熟。
然后包括大数据、EI、数据库等领域的业专业软件需要基于云的架构和模式进行重构,来获取相应收益。并且垂直行业基于基础服务和大数据、EI、数据库等专业软件形成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并且增加了客户上云容易度以及粘性。如果说各家云平台是雪球,那么行业垂直解决方案将是雪球上的刺,解决客户如何上云和在云上运行更好的粘合剂。
从事云计算平台的各行业人员,已经享受了十几年云计算技术带来的红利,现如今云计算相关技术和开发模式已经基本成型,行业软件基于稳定成熟的基础服务平台,很容易构建标准的部署、升级、运维能力。所以云计算领域的就业行情,再经过3-5年会出现原来交换机在10年出现的就业情况:技术成熟,人员流向稳固,待遇行情透明。
但并不代表基础服务的研发在云计算领域务实可做,恰恰相反,技术的成熟代表着产品研成功的概率极大增加(前面的路已经被趟平),云计算产品和成功经验有了批量复制的可能。
整体来看,后续各家云厂商竞争点从原来的特性谁有谁无,演进到了谁家的云平台具有更良好南北向生态、更加稳定的底座、基于大规模的更加低成本、基于架构成熟的运维等易用性上,并且客户还需要被进一步教育,在已经认识云的基础上使用云,并接受云新的使用模式和商业模式。
除此之外,如何通过云模式进一步消除客户的资源孤岛和数据孤岛,形成跨云管理和跨云互通,帮助客户挖掘新的业务价值增长点,是客户乐于看到的。
大浪淘沙,历史车轮滚滚;研发人员要敢于应对新技术迭代的周期,快速学习,来面对新的技术转型的机遇。
云服务商每家情况不同,无法同日而语,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策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企业有自己的使命,然后按照自己的使命来选型技术来构建产品。
如何寻找自己企业的定位?这里以马斯克的特斯拉、SpaceX两家公司举例来从逻辑上介绍下。
马斯克的目标是认为很快人类要实现跨星球的居住、生活、旅行和社交通信,所以首先第一步是打造可以复用的廉价火箭以解决跨星球交通问题,要求火箭是必须可回收的并且着落地点不能太有限制,这样才能更安全着落,而成本也更低廉。
然后,通过造新能源电车来解决居民到达新星球后的本地交通问题,为什么是电动车?不是氢或石油?因为电能源是整个宇宙内任何一个星球都是常见存在的,只要有正负极,就会产生电流并且可以很方便的获得电能源,其他任何一种能源也很容易转换成电能。但是氢和石油并不一定,而且就算有也不一定很快可以开采和使用,因为开采和使用的设备要从地球上运输过去也比较困难,而当地造这些设备又需要原料和工具。
接着,马斯克又提出了星链技术,个人并不认为是为了外界某些媒体所说的为了5G抗衡,而是为了解决跨星球通信问题,通过在地球之外的行星上部署大量通信卫星,快速实现本地星球的网络快速覆盖,同时也可以实现和地球居民的跨星球快速通信,但是这并不妨碍对5G造成的降维打击和跨界竞争。这样就构成了一整套跨星球移民的解决方案,整个畅想无疑是每个人看到后觉得是伟大和要实现的,也为马斯克带来了融资噱头和丰厚的回报。
而从技术上讲,新能源电动汽车相比石油,最大问题不是续航里程和智能驾驶,而是充电速度。最大行程不会无休止,那只能像核航母一样每个小汽车都有一台核动力发动机了(那个时候世界才是危险的,一旦城市有核弹爆炸,很可能引起无数小汽车的核动力跟随爆炸,一起事故毁掉一个星球)。辅助驾驶会在后续不断完善并达到很高的智能准确度(当然,自动驾驶要做好就要让机动车能够网络连接到车辆指挥中心,来获取相关的道路详细信息以及对应的交通信息。但是这个过程会带来控制的不确定性,要解决电动汽车在操作日志等数据存储、解读的标准/可信,就是让每位驾驶员或相关人员能获取公信的信息,从而对出现故障时可以公平的处理),但是为了提供导航和辅助驾驶等服务会有大量算力,是耗费一定的电能,只要本地有电,这些都只是数据采集和软件的算法问题。
那最后的充电速度是当今的也是后续一段时间的棘手问题。电源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解决电池容量和电池大小的问题(电池容量大,但是体积要小,便于维修和降成本),另一方面要实现电池的标准化的问题(就像92号汽油和95号汽油的问题,不同的车电池型号不同,但是型号数目是要收敛在几款之内的,后续的加油站可以更新为换电池站继续服务,车来了选择对应型号电池一插一拔搞定)。
从技术上再说一步,新的电动车真的是未来交通的标准吗?个人认为未来交通的方式也是会归一化,归一到飞行这个解决方案上来;因为飞行有一个好处是通过连接到远程控制中心后,一旦确定源点和终点的路径,就可以起飞而在飞行路径中能很少关注周边道路情况,极大简化自动驾驶的算法复杂度和算力消耗,当然是否有更加颠覆性技术出现也未可知。
云计算每家提供商的策略也是这样,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打有互联网或设备商标签的公司,每家企业有自己的积累和限制情况,业务策略和技术方案只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非要和其他企业一致很可能是邯郸学步的结果,最后被改造成四不像的产品。举个例子,AWS的公有云体量和全球的Region布局,为其Outposts提供了概念、管理和本地合规的能力(比如数据不出境等),国内云厂商都还没有到达这个能力,推出类似产品,国内接受度不高,国外无法完成布局,很大程度是个失败的产品。
总之,云计算进入最后胜利的决战阶段,也就是3.0阶段(1.0是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成熟阶段,2.0是底层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成熟阶段,3.0是产品和方案有复制能力的云计算赛道的最后一圈决胜阶段)。
云计算的客户以及收益也是二八原则,即80%以上的收益是少于20%的客户带来的,并且这20%的客户应基本是企业客户。所以云计算无论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最终是一场2B的服务之争。
而我国的云服务或平台提供商,基于互联网标签的云提供商有大量个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经验,而设备商标签的云提供商有大量基于硬件的2B产品服务经验,但是类似微软SQL Server、甲骨文Oracle等企业级软件提供商是缺乏的,相应的2B产品服务经验也同样都是缺乏的。
云计算的未来充满了一定时间内的确定性,找好定位,明确业务策略,尽快转变相应的企业思维,激发彩票走势图的基因突变,实现最大程度的破局,才能为后续云计算的市场格局和业界排名提供有力支撑。
原文来自:
本文地址://gulass.cn/status-cloud-computing.html编辑:向云艳,审核员:清蒸github
Linux大全:
Linux系统大全: